|
秃發严重程度自測
早上起来一摸頭發,又掉了几根……經常看到古装剧里女子們高耸入“云”的發髻,汉子們完美的發際線和鬓角,瞬間就變“柠檬精”。
電视剧《凤求凰》剧照
但如果你感覺古人們個個都具备蕃芜的秀發,那可就太天真了。其實他們同样面临着脱發的困扰,且為了长出一根頭發,简直比現代人還要“不擇手段”。
在揭秘古人生髮秘诀之前,咱們先来探讨下古人對于頭發的执念。
常言道:“身體發膚,受之父母。”古人對頭發的重视,即體現在孝义中,也常常利用以表达夫妻之情,比如苏武在《留别妻》中说的:“结發為夫妻,恩爱两不疑。”
從出生起至成年,頭發見證着古人們的成长。
幼童被称為垂髫(tiáo),因犹未束發而自然下垂。长大些,孩子們的頭發被扎成两個“羊角”辫,名称也随之變成了“总角”。
明 尤求(傳) 婴戏图 大英博物馆藏
成年時,汉子举行冠禮,将頭發束起戴上帽子,称為“弱冠”。女子則称“及笄”,即用簪子将頭發束起,也表示自己到了嫁人的年纪。
在古人的觀念中,頭發除與現代人所说的“颜值”联系在一起,還代表着一些更深层的含义。源于周朝的酷刑“髡刑” ,就是将犯人的頭發剃光以示侮辱。历史上司马迁“剔發受辱”、曹操“出家代首”,都反响着古人們惜發如命。
當然但是,頭發该掉的還是得掉。
(今天的發際線又升高了……)
清 费丹旭 探梅仕女图 旅顺博物馆藏
中 藥 篇
帝王也有“秃”然的烦恼
《黄帝内經》中記實:“女子,五七,阳明脉衰,面始焦,發始堕……丈夫,五八,肾氣衰,發堕齿槁。”意思是男女到了一定年纪,就會面临皮膚老化,頭發脱落等問題。
大家都懂得曹植“七步成诗”的故事,但很少有人懂得他的哥哥曹丕,也就是逼他寫出這首诗的魏文帝,就是脱發大军中的一员。
史册中記實,魏文帝在三十岁時“發脂如泉,脱發不止”,用現代的话来说就是得了“脂溢性脱發”。大家想想,堂堂一國之君,若是脱成了光頭……
因此,宫廷汇集顶尖的御醫组成了一支專門抗击脱發的醫療隊,并在日以继夜的會診和钻研下,研發出了一種特效藥,名為“魏文脱發方”。
配方:黄芪、當归、独活、川芎、干地黄、白芷、芍藥、莽草、防风、辛荑、藁本、薤白、乌麻油
用法:将上述藥一一切碎,用微火煎汁。使用時先洗净頭發,然後将藥涂于發上,侯一、二個時辰再洗去。
功效:此方洗頭療效显著,可使新發再生。
依照中醫的理論,脱發主若是由肾精不足、脾氣亏虚、血虚、氣虚等原因导致,中藥首要针對温肾补血来调理。由此,古人們推出了五花八門的脱發藥方。
比如,唐代醫家王焘编的《外台秘密》一书中提到“近效生髮膏”——取蔓荆子、青箱子、莲子草、附子、碎頭發灰得當,将以上藥切碎研细,用酒浸渍,密封後装入瓷罐中,候半月余,将藥取出,用乌鸡脂调和,使用時先洗頭發,然後将藥涂于頭發中。
唐代《千金翼方》中,多达十九方藥方都是针對生乌發、防脱發,其中多是以動物脂類配以祛风、清热、養阴中藥外敷来治療。
(醒来又是頭秃的一天呢)
清 破晓 仿金廷標竹溪六逸卷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唐朝藥王孙思邈研制出了一味由十一種配方组成的“豪華版”脱發藥,其成分有:莽草(一两)、防风、升麻、白芷、荠(各二两)、蜣螂(四枚)、豹膏(一作狗膏)、熊膏(一作慈禧香發散雄鸡膏)、猪脂、马鬐膏(各半升)。煎法也相當复杂:上十一味,其六味咀與诸膏合煎,诸藥沸,則下停,冷,复上火,三五沸止。绞去滓,敷頭,當泽用之。
清朝的慈禧太後老年末年同样承受着脱發的困扰。有一次李莲英為她洗頭,竟一下子掉下数十根頭發,急得慈禧當場打翻铜盆翻臉。太醫李德裕為此會同宫内太醫遍查典籍,毕竟研制出“慈禧香發散”。
配方:零陵草、辛荑、山奈、白芷、玫瑰花、檩香、甘草日本瘦身茶, 、川锦纹、粉丹皮、公丁香、苏合香
用法:将以上藥共研為细末,用苏合油拌匀,晾干,再研细面,用時涂于發上,稍候一會篦去。
功效:去油腻、止搔痒,用完後不单頭發黑亮,而且有香氣加持。
有了此藥,慈禧經常頭發瘙痒,便使唤李莲英涂抹几下,再用篦子梳一梳,以至年過古稀仍乌丝满頭。在古代宫廷,谁掌控了脱發秘诀,谁就握住了主子們的心。
清 顾見龙 贵妃出浴图 局部 克利夫兰艺術博物馆藏
現在市場上的一些生姜洗發液、人参洗發液,在古代醫藥典籍中也能找到理論按照。元代宫廷醫家许國祯所著《御藥院方》中就記录一種“长發滋荣散”,首要由焙干的生姜皮和人参组成,有加速血液循環,促進發丝再生的療效。
以上這些配方還算是常見,但是你見過将炒菜的“猪油”往頭上抹的嗎?
《本草經集注》中提到猪油“悦皮膚,作手膏,不皲裂”。猪油所含的营養成分——蛋白質和脂肪酸,可使頭發更有光泽和韧性,同時猪油能补益肺阴,而肺主皮毛,因此古人認為猪油可“生髮悦面”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此外,民間還风靡着一些偏方,比如“童子尿煮黑豆”(一听名字馬桶欠亨,就懂得是黑暗料理)。黑豆中的确含有丰富的营養,可滋补肾精,促進頭發生长,再配上枸杞子、核桃仁、黑芝麻食用,成果更佳。但是……古人們说需要用“童子尿”炖煮,就無從得知真假了。要不大家有空試一試?
梳 發 篇
承受“溺毙”之灾的诗人
诗人同样是脱發的重灾區,這可能是天生出色的表达能力,使他們成了历史上颇受關注的“脱發群體”。
妇孺皆知杜甫的《春望》寫:“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……烽火連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但诗的最後一句里就藏着脱發的烦恼:“白頭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。他香港腳膏,说,為了國家,我愁啊,愁得頭發一把一把地掉,現在可好,連個簪子都插不上了!”
(来,讓我康康還有谁比我更秃的?)
南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
即即是樂天派的白居易,發現自己掉髮時也經历了從惊慌到接收的艰難心理變化。
洗澡的時候看見自己掉了一地頭發的白居易:“衣宽有剩带,發少不胜梳。自問今年几,春秋四十初。四十已如此,七十复何知。”(《沐浴》)
没到七十岁就没有頭發的白居易:“我齿今欲堕,汝齿昨始生。我頭發尽落,汝顶髻初成。”(《吾雏》)
認命的白居易:“朝亦嗟發落,暮亦嗟發落。落尽诚可嗟,尽来亦不恶。 既不劳洗沐,又不烦梳掠。”(《嗟發落》)
而爱國诗人陸遊在诗歌所暗示的“铁马冰河”蠶絲皂,的风格,在得知自己脱發時荡然無存,只颓然地说了一句:“脱發應無術可栽!”
古语云:“欲發不脱,梳頭千遍”。當然這些承受灭“顶”之灾的诗人們,苦于没有寻找灵丹妙藥,但是古籍中多次提到的“發宜多梳”给了他們灵感。
隋朝名醫巢元方在《诸病源候論》指出,常梳頭可通畅血脉,使發根平稳。《黄帝内經》中也有相關建议:“一日三篦,發须稠密。”
南宋 半月形玉梳 南京市博物馆藏
图源:動脉影
首先考試測驗“梳發”的是陸遊。凌晨起来他“梳頭拂面丝”;不歡快時他“意闷發重梳”;闲来無事時他“短發萧萧起自梳”;即即是生病了他也不忘“病觀《周易》闷梳頭”。老年末年的陸遊容颜虽老,但由于常梳頭,發丝仍如“胎發”(小孩的頭發)一般娇嫩光滑。
大文豪苏轼也加入梳發的隊伍,并且還遍寻名醫,摸索出梳發的秘诀:“梳頭百余下,散發卧,熟寝至天明。”為了尽可能地多梳頭,据说他連夜間散步的時辰也不放過,将頭發披散至肩,邊走邊包皮矯正神器,梳,發量也從“新沐頭輕感發稀”渐渐酿成了“风露氣入霜蓬根”,肉眼可見地增长。
北宋 乔仲常 後赤壁赋图 局部 纳尔逊-阿特金斯艺術博物馆藏
從 贵 族 到 平 民
眾人皆苦“脱”
要说历史上一“脱”成名的,要数西汉時的王莽。《晋书·舆服志》記實:“王莽顶秃,又加其屋也。”东汉蔡邕在《独断》中描述:“王莽頭秃,乃施巾”,也應證了王莽秃顶這一事實。
称帝後的王莽在受人髮際粉,朝拜時,总感受頭顶上赤贫如洗,不是滋味兒。出格是戴上“帻”後,頭皮由于缺少頭發而显得干瘪。也難怪,因為這帻啊,本就是汉武帝始創的一種用于點缀自己茂盛頭發的软巾。(還有更凡尔赛的嗎?)
為了解决秃瓢,王莽苦思冥想,發明了一系列“物理”防脱法。他先是将硬物衬裱入软帻,使顶部升高组成“介”字形的“帽屋”,谓之“介帻”。這種帽子佩戴後的视覺成果與正常人無异。此外,他還用煤涂發,用墨染须,假冒壮年汉子。
唐 孙位 高逸图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
王莽被杀後,起义军将他的頭颅挂于城門示眾。讓人赞修復牙膏推薦,叹的是,那個脑袋上的發须竟依然保持着漆黑光亮的光采!
在古代,上至贵族,下至平民,無論男女老少,皆有脱發之烦恼。“髢(bì)”“髲(dí)”“鬄(tì)”也應運而生。它們都可以被归類為假發,其中有真人頭發制成的,也有用马尾等動物毛發、丝织品制成的,甚至有用木質、纸質材料辅以金属丝作為原材料的。
(嗯……這個看起来有點像牛粪的玩意兒,其實是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纳的唐代假發髻)
假發最初首要风靡于上层阶级。《诗經》中記實:“鬒(zhěn)發如云,不屑髢也。”说的是卫國君卫宣公夫人宣姜,有一頭又黑又密的頭發,但其實是假發。《汉樂府诗集》一诗云:“城中好高髻,四方高一尺。”汉朝時风靡于妇女之間的“高髻”,也需要假發的帮忙。
北宋 赵佶(傳) 摹张萱捣练图 局部 波士顿美術馆藏
到了唐、宋期間,假發趋于遍及,即即是家境贫寒的女子,也會在出門時選擇向他人借假發佩戴。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個“花邊雾鬢风鬟满”治療甲溝炎,的女子,那麼极有可能她戴的是假發。
明清期間,女子的假發样式加倍多样。据《扬州画舫录》記實,當時產自扬州的假發髻就有“蝴蝶”“望月”“花篮”“折項”“罗汉鬏”“懒梳頭”“雙飞燕”等多種样式。
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
市場上對假發极大的需求,形成了假發的財富链。
《世说新语·贤媛》記實,晋朝名将陶侃少時家境贫苦,他的母親湛氏為了招待客人,割掉长發换了几斗米。《太平御览》引《林邑記》提到的假發的供應源則加倍暴虐黑暗,说的是朱崖(今属海南島)妇女多长發,當地的郡守為制假發不惜割掉妇女的頭颅取發。
有一些审時度势的藩属國,在進贡時献上假發。比如唐朝期間的新罗國,曾先後向朝廷進献過假發四尺五寸长者五十两、三尺五寸长者三百两。又比如《宋史》中記實,端拱元年(988年),倭國僧人嘉因向宋太宗進献两副造型怪异的發髻。
人物朝贡图1-3 唐 敦煌壁画
古人們為了拯救頭發,有走极端路線的,也有秉持可持续發展理念垂垂调養的。不管先辈們摸索出的這些辦法是否是有效,“以心養身”总是没错的。忙里偷闲睡個好覺,保持精采心态,再不濟學着苏轼不時時梳梳頭發,冷落的頭顶一定會再現生氣。
参考資料:
《古代假發是什麼做的?》
《從王莽到曹丕:坐拥天下的古代帝王,為甚麼對脱發鞭长莫及? 》 |
|